全球首创!《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诊疗专家共识》发布,伏美替尼获最新专家共识推荐
2025年09月12日

随着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空间构象-功能关系的深入解析,我们对EGFR P环与αC螺旋压缩(PACC)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认识不断加深和重视。该亚型通过改变激酶活性口袋的立体构象,显著降低传统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结合稳定性,导致疗效受限且耐药机制复杂。PACC突变占EGFR突变谱的12.5%,在中国患者中的绝对数量庞大,且现有循证证据多源于小样本回顾性研究,缺乏系统性诊疗规范。


为提高临床医生对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的认识和重视,提升规范化诊疗的水平,2025年9月11日,《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发布会在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上正式召开,标志着该领域从“经验性治疗”向“循证-结构双驱动”的范式转变。此次发布会将系统解读共识的制定方法学、证据等级评估及临床转化路径,从检测技术的敏感性瓶颈到剂量优化的循证探索,从脑转移、骨转移的高风险预警到新型治疗的突破性数据,以“精准检测-个体化治疗-全程管理”的全链条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战指南。本报特整理发布会精华,以飨读者。


会议致辞


会议伊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和CSCO理事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作为会议主席先后进行致辞。


王洁教授指出,本次《共识》的发布获得了业内专家的广泛关注。自2021年EGFR PACC突变概念被提出以来,包括伏美替尼等多项临床研究在该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尤其在亚洲人群中,PACC突变患者不仅基数庞大,临床需求也尤为迫切,建立治疗共识至关重要。基于这一背景,在于金明教授的领导和多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共识》正式制定发布。《共识》旨在为临床实践与科研布局提供指导,推动现有临床研究数据的融合印证,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共识》亦感谢艾力斯公司的大力支持,期待其切实助力临床诊疗。


微信图片_2025-09-12_103832_544.png王洁教授致辞


于金明教授表示,本次《共识》的制定与发布,不仅凝聚了多位专家的智慧与汗水,也体现了“规范诊疗,创新引领”的CSCO学术年会主题。自全面推行肺癌诊疗规范化流程以来,山东省肿瘤医院逐步实现了诊疗服务的同质化、高效化和标准化,获得了诊疗质量的显著提升和医院的快速发展。可见诊疗规范化不仅是医院的生命线,更是患者的生命线。于金明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日益突出,这一成绩离不开每一位同道的辛勤付出。期望能够借助此次平台,继续推动更多中国临床研究走向世界,使中国的理论成果影响国际指南与实践,在全球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微信图片_2025-09-12_103842_606.png于金明教授致辞


仁术鼎新 烛照经纬


在高屋建瓴的专家致辞为发布会奠定精准诊疗的核心基调后,聚焦临床实践痛点、凝聚行业智慧的《共识》发布仪式在与会专家热切的期待下正式启动。王洁教授携手《中华肿瘤杂志》代小秋主任、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黄云超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马智勇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王琳琳教授,共同见证了全球首部针对EGFR PACC突变的共识的发布。此次共识发布,标志着中国肺癌精准医疗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系统化的诊疗“实战指南”,更以“中国创新”推动全球肺癌诊疗向更精准、更规范的方向迈进,为全球肿瘤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也为我国在国际肿瘤诊疗领域发声注入强劲动力。


微信图片_2025-09-12_104239_365.jpg


明堂论鉴,玉策昭彰丨《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


发布仪式过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佳晨教授对《共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徐佳晨教授强调,《共识》是全球首部聚焦EGFR PACC突变NSCLC的诊疗专业性文件,为该领域提供了系统性诊疗参考框架。


共识指出,EGFR PACC突变发生率高达12.5%,是仅次于经典突变的第二大EGFR突变亚型。其突变位点众多,PCR检测方式存在局限性,易造成漏检,故推荐以组织NGS为首选、ddPCR和ARMS-PCR为补充的精准检测策略。检测样本优先选择组织样本,若组织样本不可及,可考虑液体活检样本。治疗方面,一代TKI仅有小样本证据,循证支撑不足;二代TKI疗效优于化疗,但循证医学证据主要集中在G719X突变和S768I突变,且缺乏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疗效数据;奥希替尼等三代TKI仅针对部分罕见突变位点,且并未突破二代TKI疗效。三代TKI伏美替尼凭借其独特的结构,在体外、PDX模型中均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全球首个针对PACC突变人群的FURTHER研究进一步印证了伏美替尼的疗效,其中,240 mg伏美替尼治疗可使患者获得长达16个月的mPFS,最佳ORR达81.8%、DCR达100%。伏美替尼也是目前唯一拥有PACC突变一线治疗证据的TKI制剂。


共识指出,对于EGFR PACC位点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基于目前证据,可考虑将伏美替尼作为一线治疗选择。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ECOG PS 0-1分),可考虑先给予伏美替尼240 mg每日1次;若不耐受,可按每次40 mg逐级降低剂量,直至可耐受;若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体能状态差或高龄,可考虑先给予伏美替尼160 mg每日1次,如耐受良好,药物剂量可逐渐增加至240 mg每日1次。对于G719X、S768I等单一位点或复合位点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可考虑使用上述剂量伏美替尼作为一线治疗,还可考虑阿法替尼或奥希替尼作为一线治疗。对于EGFR经典突变患者,若EGFR-TKI一线治疗进展后发生获得性PACC突变,后线治疗也可参考这一方案。PACC突变患者一线进展后,后线治疗仍优先选择EGFR-TKI,可结合突变类型及药物可及性参考经典突变患者的后线治疗路径,同时需关注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等新兴方案的适用场景。此外,对于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患者,局部治疗(手术、放疗)可作为系统治疗的补充,适用于寡转移和寡进展的患者。推荐在多学科诊疗团队框架下制定个体化方案,优先选择创伤小、精准性高的治疗手段并密切关注全身病情变化。


对于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患者,现有各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谱和总体耐受性不尽相同,应结合评估患者身体状态、合并症等因素,优先选择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和耐受性最佳的EGFR-TKI。治疗开始后应密切监测,一旦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分级管理。此外,鉴于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患者脑转移、骨转移风险较高,与经典突变人群相比,其需要更积极全面的随访策略。


未来,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仍需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扩大样本量、积累更多人群数据,完善突变亚型覆盖与机制探索,开发更精准的诊疗策略,优化治疗路径,探索新型靶向药物及联合治疗方案,推动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诊疗进一步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9-12_104429_232.png

徐佳晨教授解读《共识》


玉版传声,叩问新章丨新闻媒体采访&答记者问


论坛报:EGFR PACC突变作为2021年才被明确定义的新型突变亚型,临床对它的认识不足,目前全球范围内也仅有少数研究对其进行探索。能否请您从临床角度出发,谈谈当前我国的EGFR PACC突变NSCLC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面临哪些特有的挑战?随着这份共识的发布,我们首次有了针对EGFR PACC突变NSCLC的规范化诊疗框架。在共识发布后,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进—步探索?


王洁教授: EGFR基因突变是肺癌(尤其是肺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变异类型。针对该突变位点及相关药物的研究已伴随我们超过20年。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位点及相关药物的进展,我们好几代研究者才得以有机会开展针对患者的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然而,这些年来,研究重点更多集中于经典突变,其药物研发从一代EGFR-TKI向二代到三代不断推进,并针对耐药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已形成了多方面的应对方案。

与之相对,PACC突变作为除经典突变外的第二大EGFR突变类型,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庆幸的是,今年WCLC大会上公布的FURTHER研究提示,伏美替尼对于PACC突变患者展现出了卓越的疗效,240 mg组的mPFS达16个月,最佳ORR达81.8%、DCR达100%,成为目前唯一拥有PACC突变一线治疗证据的TKI制剂。基于这一积极结果,目前已进一步开展Ⅲ期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伏美替尼对比当前标准的化疗方案的疗效。

随着更多针对PACC突变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该领域的治疗格局正朝着更加精细化和个体化的方向演进。正如我们过去在经典EGFR突变研究中取得的进展一样,未来针对PACC突变的研究也必将推动治疗策略的持续优化。我们期待通过更深入的临床探索和更广泛的药物选择,最终为PACC突变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治疗方案。

微信图片_2025-09-12_105024_149.png


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围绕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诊疗领域的核心痛点与突破方向,聚焦该突变亚型“认知模糊、检测不足、治疗无序”的全球性难题,通过撰写和发布全球首部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诊疗专家共识,建立起以“循证-结构双驱动”为核心的全链条、规范化诊疗体系,填补了全球规范诊疗空白,引领精准创新探索,实现了学术成果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这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可落地的诊疗路径,更以中国原创的诊疗标准与药物研究成果,推动全球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诊疗从“经验性探索”迈向“规范化精准治疗”新阶段,彰显了我国在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的引领地位。未来,期待以“中国之声”重构全球EGFR突变版图,开启本土原研药物领跑、指南同步输出、人才国际共治的良性循环,为“规范诊疗、创新引领”发出最具说服力及影响力的中国之声。


*转载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官方微信号


关于艾力斯

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3月,是一家以全球医药市场需求为导向,专注于肿瘤治疗领域,集新药研发、生产和商业化为一体的创新型制药企业。艾力斯医药以科技关爱生命为发展理念,以开发首创药物和同类最佳药物为首要目标。历经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艾力斯已经成功自主研发,获批多款创新药,具备持续创制具有自主产权的、疗效确切的抗肿瘤新药之综合实力。2020年12月2日,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88578)。


关于艾弗沙®

伏美替尼是中国原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EGFR-TKI,分别于2021年3月、2022年6月获批EGFR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的二线、一线治疗适应症,并均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021年6月艾力斯与ArriVent Biopharma, Inc. 达成伏美替尼海外独家授权合作,目前伏美替尼针对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NSCLC患者一线治疗适应症的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在内的全球多中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正在顺利进行中。此外,伏美替尼针对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NSCLC治疗的适应症获得中、美监管机构的突破性疗法认定;针对NSCLC EGFR敏感突变辅助治疗、PACC 突变NSCLC一线治疗、EGFR 敏感突变NSCLC伴脑转移患者治疗、EGFR非经典突变辅助治疗的注册临床研究也在顺利推进中


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郑重提示:

本微信公众号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等)旨在分享学术前沿资讯、提供本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相关信息,该等资讯及信息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阅,不构成对任何药品或诊疗方案的推荐或广告宣传,也不构成本公司的信息披露或投资推荐。本公司不推荐任何未获批药品使用和/或未获批适应症用药,亦不对任何药品和/或适应症作推荐。相关药品或医疗信息请以国家批准的药品说明书或正规医学指南为准。